当前位置:广州南方医院生殖中心 > 广州代生孩子 >

步入经方之门学习提纲-正确的学习方法大于刻苦与努力

发布时间:2023-10-19 点击数:779

王晓军著

一学习方法与理念

----方向比奔跑重要

----正确的学习方法大于刻苦与努力

----药、方、法、理与理法方药的不同与优劣

----辨证新论:思辨与辨认的区别与对比

----经方诊疗坐标:

1:人的坐标

---喜恶;

---手足温;

---眼神、语速、音调、音量以及皮肤的润燥;

2:病的坐标

----神志、心理;

----免疫系统;

----八大体质与年龄段倾向;(包括家族史、遗传史、个人史、生活习惯及工作性质影响等等。)

3:方证坐标

----方证的识别要素

从初步的以症状群入手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从主证主脉入手到筛选鉴别;从相同主证入手再据兼证确定主证;从不同兼证入手去鉴别确定主证;从局部表象入手去把握整体的本质与内在;从现代疾病谱入手反推方证;从平素好发症状入手去把握或确定方证导向。

-----从类方中构建方路与方链:例如,从白虎汤--白虎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炙甘草汤以及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我们就称之为方路,方路可以为我们把握选方思路与转方取向;而方链即方与方之间不一定是同类方,但其组方结构却具有着相同或者相似抑或相关的内在关联性,我们称之为方链,比如小柴胡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三物黄芩汤、半夏泻心汤及补中益气汤等表面上看来几乎无关的方剂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我们从这一些内在的链接当中去把握这些方与方之间的异同、区别与联系性,不但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层次的得知这些方链中方剂的立方意图,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极为灵活的临床运用思维,以应对实际临床当中千变万化的纷繁情况,不但可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还可因变而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真正达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随其所得而攻之的疾医境界。

方证坐标:

---从症状群入手,如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桂枝汤症状群;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症状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症状群等等;这些症状群只要我们读了《伤寒论》后,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属于某某方的方证,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见到这些临床表现,都可以马上心领神会的对应性的运用合适的方药而取得预期的疗效,与其说是在辨方证,其实是无须再辨的了,但是这种一望而即可知的典型方证虽然说也并不是非仅仅是书本层面上的东西,在实际临床当中也可以遇得到的,但通过实际临床统计我们总结出来,这种典型的某方方证在临床当中所占有的比例毕竟还是属于少数的,换句话说,当我们在临床当中没有能够遇到这些较为典型的症状群--亦即某方方证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还是要从仲景的《伤寒论》中来寻求答案,这本书在一千多年之前就为我们演示了诸多的思路和方法来回答这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一是我们要掌握某方证的主脉主证,因为虽然没有典型全面的症状群并不表示也没有主脉及主症的存在,而且就算是在症状群典型的情况下,最能够说明问题的,也是最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其实也正是这个主脉和主症,所以只要我们能够熟悉和掌握了这个主脉以及主证,即使是在某些症状群不具备或者不够典型的前提之下,我们依然可以有正确的用方目标和用方靶向的依据,进而可以准确有效并且安全的运用经方。例如仲景在《伤寒论》42条说:“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可以汗解,宜桂枝汤。”我们大家不难看出,这里的桂枝汤证并不明显,那么仲景为什么说“宜桂枝汤”呢?---(当然,这里的宜桂枝汤,意思是适宜于使用桂枝汤类方来治疗,而并非是专指桂枝汤而言的,至于究竟要确定用桂枝类方中的哪一张方,那还是要看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分别和斟酌对待,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又另当别论。)我们不妨仔细推敲一下,在这条原文中之所以最后决定“宜桂枝汤”的真正原因和依据其实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这里为我们点出了应用桂枝类方的主脉---脉浮弱!换句话讲,脉浮弱就可以做为我们在临床当中使用桂枝类方的依据和风向标,只要有了这个主脉来作为凭证,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桂枝类方来予以治疗。再比如白虎加人参汤证,169条是“无大热”;168条还兼见“时时恶风”,这些表现显然与前面所讲的“四大证”是不符的,为什么仲景却仍然毫不犹豫的选用了白虎加人参汤呢?其实仲景在为我们举出“无大热”、“时时恶风”等等非典型症甚至是疑似症的前提之下又为我们点出了只有在阳明燥热及或热炽津伤时才可能出现的“口燥渴”、“大渴······欲饮水数升”这样的主证!那么既然主证有了,我们就不必再去苛求患者会出现所谓的大热、大汗、脉洪大等症状悉具时才去使用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了。同样,我们在临床上运用小柴胡汤时一样可以学习和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更或可说是规律吧,抓住小柴胡汤的主证--胸胁苦满、寒热往来而予以小柴胡汤。这其实也正是仲景所说的“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真正精神之所在,就是告诉我们既要知其常更需要达其变,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我们学、用经方思维致力临床疗效的这规范中的严谨,严谨中的灵活。再如

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这里的四逆汤证也是不完全具备的,但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却具备了少阴病的主脉---沉脉!那么这里的处理方法是“急温之”,即不但要温之而且要“急”,道理何在呢?其实仲景在这里又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经方思维,也就是所谓的“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上工救于萌芽,既病防变都可以作为这种“急”的注脚,亦正其是“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未雨绸缪的中医治疗学思维,再看近代已故中医泰斗姜春华先生所提出的扭转截断思路不能不说是姜老渊源于仲景的这种思想而将之进一步的传承乃至发扬。

这也更加证明了仲景之所以反复的不厌其烦的为我们举出了许多类似于这样的条文,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提示我们后学如何既要熟悉和掌握典型的方证,并且在临床当中遇到非典型方证时如何去应对并且能够正确选用方药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这样举示一般并且比例特殊的临床带都老师是如何的语重心长啊!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