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州南方医院生殖中心 > 广州代生 >

美籍华裔科学家:我是谁?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国又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3-12-09 点击数:194

有美国国籍就一定是美国人吗?

根据百度百科,“香蕉人又叫ABC(American-BornChinese),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人。他们虽然是华人,但不识中文,说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他们自小就受美国文化、美国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是完全美国化的,与移民来美的上辈不同”。在我看来,这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啊,而香蕉人自己也必定是这么认为的。不过有美国国籍就一定是美国人吗?在法律上可能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中却要残酷得多,也许今天我可以给你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

华裔科学家正加速回流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夹在交火中:华裔美国科学家的恐惧》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自2010年至2021年,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数量持续上升,从900人增长到2,621人。尤其是在2010年,这一群体中有近一半选择回到了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尽管这一数字只占在美华裔科学家的一小部分,但整体数据的迅猛增长仍凸显出研究人员在当前紧张的地缘政治氛围下对美国学术环境日益担忧,而这些担忧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在这些担忧中,很多中国科学家放弃了在美国学术单位或企业的工作,甚至不少人舍弃了在美国获得的终身职位,选择回到祖国。这种现象表明华裔科学家们面临着困扰,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下的不安定感和压力,使得他们在选择未来发展道路时,思虑重重,夹在两国之间难以取舍。

在过去的2018至2021年间,科学家们纷纷离开,其中尤其快速的是回到了中国。另外,在对1,304名美国华裔科学家的调查中,虽然8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美国科技领先地位做贡献,然而72%的受访者坦率地承认,作为研究人员在美国感到不安全,而有61%的受访者考虑过在美国以外寻找工作机会。这些数字透露出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华裔科学家们虽然怀着为美国科技繁荣贡献力量的心愿,却也因为日益增长的不安全感而开始思考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特朗普的政治遗产“中国行动计划”

何故华裔科学家如此频繁地离开美国,又为何对美国政府充满恐惧?其中的答案不得不追溯到那位试图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总统,特朗普。在他执政期间,激起了众多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应运而生。这一计划于2018年出台,旨在强化对中国科技的封锁。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坚信,中国之所以取得今日的成就,必然是盗取了美国的技术。据他看来,若没有美国技术支持,中国绝非美国的对手,轻而易举就能被击败。这种自信的思维导致了一个内部抓汉奸的国家计划,即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

实际上,该计划的内容极为简单粗暴,大意是美国的科学界到处都藏着间谍,所有科学家都被视为卖国者,尤其是亚裔科学家。这种将亚裔科学家一概视为潜在危险分子的观点,让无数华裔科学家感到不安和恐惧。因此,许多人选择离开美国,寻求安全感和更好的发展机遇。这场“中国行动计划”如同一场阴影笼罩着华裔科学家的噩梦,让他们对美国政府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项计划竟然对每个地区的94个司法部门摊派指标,要求每年至少提出一至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以预防中国从美国窃取信息。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也以该计划为由,毫无根据地捏造中国学术间谍,造成了许多冤案。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福去年在国会作证时透露,在该计划执行期间,涉及中国的案件高达2,000起,平均每10小时就启动一起所谓的反间谍案件,导致大量华人、华裔科学家、大学教授和企业高管等技术人才都被当作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报告指出,至少有150名科学家受到调查,其中有24人面临刑事指控,而更多的科学家则遭到了秘密调查。究竟还有多少科学家受到牵连,确切的数字或许永远无法得知。然而,这个不为人知的数字已经实实在在地给众多美籍华裔科学家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随着拜登上台,对待特朗普政策的绝大多数低调废除,其中也包括“中国行动计划”。这本应让在美华裔科学家松一口气,然而种种迹象显示,拜登似乎依然坚信美国存在大量中国学术间谍,这种荒谬的结论。因此,实际操作中,对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调查和迫害并未停止。

这不是美国的第一个歧视性政策,更不是最后一个

在特朗普卸任后,针对华裔科学家乃至整个美国华裔群体的有罪推定、逮捕指标和政治操弄并未结束。相反,随着中美竞争的愈加激烈,这种歧视性对待政策未来可能变得更加严苛。类似“中国行动计划”的政策已不是首次发生。回顾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曾在毫无通敌证据的情况下,直接没收全体日裔美籍公民的个人财产,将他们驱赶至集中营,并以囚犯待遇对待,随后还将年轻男性送往欧洲战场。这些历史经验让我们不禁担心未来的局势。其实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所谓的美国籍到底有多少作用,只是一些虚有其表的摆设罢了,一碰就碎了。

被迫害,失去的是前途,甚至是生命

也许我下面列举的几个案例可能会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些华裔科学家会如此恐惧,甚至不惜放弃一切,也要离开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地方。

胡安明

胡安明,一位纳米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双博士学位,曾在田纳西大学担任副教授。FBI声称他故意隐瞒与中国大学的关系,欺骗NASA和美国政府,面临两项罪名和六项指控。这其中只要有一项成立,将面临20年监禁。胡并未认罪,导致他的案件成为美国司法部“中国行动计划”首个正式进入大陪审团审判的案例。2021年6月,陪审团未就其是否有罪达成一致意见,案件流审。检方可能再次起诉,也可能随时撤诉。庭审结束,胡安明回到家中,然而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已有两年多,他被限制在居家监禁状态,除每周日短暂外出看医生外,其余时间只能在辩护律师家参加烧烤聚会。尽管未被判有罪,但他再也无法返回实验室。

郗小星

在美国天普大学,有一位名为郗小星的物理系教授,他是世界知名的超导专家,超导界的顶级人物。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2015年5月21日的清晨,数十名全副武装的FBI特工突然闯入他的家中,黑洞洞的枪口指向着郗小星、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然后将他逮捕。你没听错,确实是数十名全副武装的FBI特工,宛如好莱坞大片的场景,如果是我,恐怕会被吓尿。郗小星被关押了长达4个月,然而FBI毫无证据,最终不得不承认他们搞错了人,并在当年9月撤销了对他的起诉。对于这明显是迫害导致的冤案,FBI和美国政府不仅没有给郗小星任何赔偿,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现在,郗小星正在艰难地维权,但他的希望却十分渺茫。

张首晟

张首晟,是杨振宁的杰出门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涵盖物理、电子工程和应用物理多个领域。他以深入探索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和高温超导而闻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荣获欧洲物理奖、包揽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并获得美国富兰克林奖,被杨振宁誉为“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他的研究团队在2006年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著名杂志《科学》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张首晟提出了国产芯片跨越式发展的构想,借助“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生产“拓扑绝缘体”,领先美国一个时代。与华为合作的计划也预示着重大突破即将到来。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仅过了不久,在2018年12月6日,他却意外地“自杀”了。美国警方解释称,他因抑郁而走上了这一绝路。然而,对于这样突然的结局,引发了诸多疑虑。

任伟

任伟,我国杰出的数学天才,被誉为百年难遇的数学奇才,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他独创的算法对集成电路、芯片和通信产业产生深远影响,连五年级都能讲解微积分。在9岁时,便进入中学学习,并在15岁时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多所美国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年仅26岁,他就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还未毕业前已被聘为讲师。

然而,就在2008年归国前夕,这位以数篇与徽述相关的研究论文名扬全球的年轻天才,却在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教堂后面的仓库里被发现死去。美国警方的调查结论声称他是因抑郁症自杀。但这一解释令任伟的亲友难以置信,因为他一向性格坚韧、乐观开朗,情绪稳定。值得注意的是,据任伟的朋友描述,他常深感自己的学识能为祖国的军事科技带来巨大进步,而就在自杀的几天前,他刚刚拒绝了芝加哥大学的挽留。

刘兵

刘兵,乃天才生物学家,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计算机与系统生物学系”的研究助理教授。2020年,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有重要发现,或许能揭示新冠病毒源头可能为人工制造的关键证据。然而就在他的研究进展之际,于去年5月2日,一名入侵其家的枪手无情开枪,将他夺去生命,而凶手亦已自杀身亡。媒体确认,凶手名谷豪,年仅46岁,同样来自匹兹堡。警方指两人认识,但未透露背后来龙去脉。然而,关乎案情线索的关键部分,美国警方不予公开,而且无意透露。这桩案件充满谜团。

看完上面这些例子,你或许能稍微理解一下华裔科学家的心情了。其实美国的学术圈子能有多大呢,而华人圈子就更小了,这些事件的细节可能他们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而恐惧比病毒传播得更快,而面对恐惧人类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跑。这些科学家实际上很多人都已经取得了美国国籍,是受美国宪法保护的美国人,为什么还会被迫害呢?真相就是,其实无论你英语说得多溜,为美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在很多美国人眼里,你永远只是一个外国人。

永远的外国人

在美国从事科学工作的亚裔科学家们面临着融入主流社会的挑战,不论他们在美国生活了一个月、十年,甚至一生,他们依然被视为“永远的外国人”。他们常常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受到欢迎。一些科学家表示,尽管他们并未做错任何事,但仍担心自己可能成为攻击目标。

在美国工作,雇主必定要求员工签署保密协议,尤其是在涉及美国国防相关民间单位时要求更加严格。对于华裔员工,公司会限制他们的职务,不让他们接触最先进的技术,担心他们可能窃取国防资料和科技机密等。这些人时常被视为“间谍”,遭受同事异样的眼光。在这种缺乏信任的环境下工作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有些人甚至在绿卡申请未完成的情况下选择离开。

根本的问题是美国人的大脑中仿佛被设定了一个“思想钢印”一般,认为这些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教授和学生,还有其他跟中国合作的人,他们是间谍,为中国提供损害美国利益的情报。而这个罪恶的“思想钢印”离不开一个叫麦卡锡的人。

重回麦卡锡时代

麦卡锡主义,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极端右翼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浪潮和政治打压运动。它因政治迫害而声名狼藉,成为那个时期政治黑暗的代名词。麦卡锡这位倡导者,拥有众多忠实的追随者,即麦卡锡分子,在政府、国会、军队和社会上得到了右翼势力、反共组织以及共和党的支持。他们展开各种形式的反共反民主活动,形成了一股极端反动的政治潮流。这种潮流蔓延之处,人心惶惶,导致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外政策特别谨慎,尤其是对待中国的政策,生怕被指责涉嫌“通共”“扶共”,致使中美关系僵化长达20年。

1957年,麦卡锡因病去世,终年48岁。麦卡锡死了,只活了48年,但麦卡锡主义也死了吗?没有,他依然变态的生长着,如幽灵般在美国四处游荡,而美国重回麦卡锡时代也只是时间问题。

华裔科学家的离开伤害的其实是美国

2020年,约17%在美国获得科技领域博士学位的人来自中国,华人在美国科学界已成为一道璀璨的风景线。如今,顶尖科学期刊上,中国人的名字难免在作者中闪耀。华裔科学家的回流将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带来深远影响。然而,他们的离去也让美国的高科技领域蒙上阴影。当前,在美国的研发创新团队中,亚裔,尤其是华裔和印度裔占据显著比例。在中美科技竞争下,华裔科学家选择回国,也可能影响其他族裔,使美国高科技的基石岌岌可危。这种外溢效应无疑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也是短视政策带来的不可预知后果。

中美关系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科学家,留学生群体同样受到牵连。赴美留学计划的中国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签证拒绝,政府以防间谍为由将许多计划深造的学生拒之门外,这一现象在2022年达到了20年来的峰值。

更不幸的是,2021年芝加哥大学校园内中国学生郑少雄被公然杀害的事件,引发了对中国学者和学生群体的冲击。在美国,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引发了安全担忧,推动更多中国学者选择离开美国回到中国。与此同时,许多中国学生更倾向于在中国或比美国更安全的地方学习。

地缘政治紧张和种族歧视给美国大学造成双重影响,阻碍了它们吸引顶尖人才的能力。美国这种狭隘和短视的做法注定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最终为别人做了嫁衣,一切都是自食其果。

中国欢迎世界各地的人才

对华裔科学家的审查和打压导致轻则丧失研究课题和学校经费,重则遭怀疑成间谍而失去职位。这被视为颜宁个人选择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当前全球科技人才竞争流动的一个缩影。

过去,由于美国研究环境优越,实验室资金充足,薪酬高,许多中国科学家选择在美国留学和工作。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政府也提供了优厚待遇、舒适生活环境和子女就学机会。当前中美对抗的局势,无疑会让我们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尤其是在二十大表明将进一步加强高科技领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此外,中国政治体制与西方有所不同,致力于长期政策导向,如保障五年规划的实施,这也是吸引国际人才前来中国发展的原因。如今不仅西方,大批日本专家也纷纷涌入中国。

美国梦碎了

昔日,华裔科学家纷纷渴望加入美国国籍,期望被视为真正的美国人。然而,回首2019年的2月24日,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张以恒被判经费欺诈、虚假陈述及妨碍司法公正罪,FBI指控他利用中国研究伪装为美国项目,骗取110万美元科研经费,而他早已拥有美国国籍,一直追逐着所谓的“美国梦”。

据统计,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毕业生的出国留学比例曾高达27.3%和28.9%。虽然这些毕业生出国留学是值得鼓励的,但他们不必过分追求留在美国并加入美国籍,这或许令人惋惜。中国曾白白培养了这些人,而在美国,他们也未必过得舒适。

观察如今美国对待华裔科学家的态度,不知是否能唤醒他们的美国梦。有些人已经清醒,有些人虽然已经醒了但仍然假装睡着,而还有些人却永远被困在虚幻的梦境中。

里外不是人

曾在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王年爽,现年36岁,9年前赴美从事冠状病毒疫苗相关研究。他与团队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发的技术成果被运用于莫德纳、辉瑞等西方主流新冠疫苗,挽救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然而,这样的成就让王年爽作为身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面临更多审视。

自“中国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备受间谍疑云笼罩,王年爽之前在德州的工作也不例外。在那段时间里,他感受到中国籍科学家间的紧张氛围,“人人自危”,收到了同行接二连三的警告。

在美国网络上,有人指责王年爽是中国政府政治宣传的工具,将他对疫苗的贡献当作中国“制造新冠病毒”的证据。而在中国,许多网民则谴责他忘恩负义,指责他为美国政府效劳。

实际上,当年的王年爽可能选择前往科研资源丰富、科研人才聚集的美国,是多数人的选择。然而,他并未预料到,不论他做出什么选择,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总会有很多人对他不满意。

潘多拉病毒究竟是病毒还是细菌

1998年,德国埃森大学的一群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神秘寄生物感染了变形虫。当时,他们对这个现象感到困惑,猜测这可能是一种新的古菌(细菌的近亲)。15年后的2013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附近,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病毒,直径达到1微米,被正式命名为潘多拉病毒。

绝大多数已知的病毒都很小,呈几何形状,包含的基因至多数百个,而潘多拉病毒非常庞大,外形似椭圆无耳壶,包含数以千计的基因,让科学家们在如何分类这个生物上纠结良久。

我举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明美籍华裔的身份问题。无论科学家把潘多拉病毒算作病毒还是细菌,对它来说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对它一点影响都没有。但是这个身份问题对美籍华裔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人是社会性的生物,除了自我认认同外,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而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是我们永远的印记,如果你所在的那个国家,是按照种族来区分,那即使有个国籍又有什么用呢?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