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州南方医院生殖中心 > 广州代生 >

华为博弈三百年瓦伦堡家族,凸显美国匪帮鄙夷

发布时间:2023-12-01 点击数:826

北美匪帮不懂合作,没有远见,于是匪帮成了犹太人的天下。瓦伦堡懂得合作,于是家族可以延绵将近三百年之久而不衰,华为作为初生牛犊,才是真正让匪帮胆寒的原因,匪帮始终抓着华为不放,有时候真的应该学学瓦伦堡。

有人始终不明白为何北美匪帮要打压华为,为何就不能握手言和呢?和气生财啊,确实如此,合作的红利更大,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瓦伦堡效应”是个很好的回答。

2020年,对于华为来说也是个不幸之年,除了疫情以外,还有来自美国为首西方的攻击与阴谋,其中瑞典的打压,最为经典。

同样也娓娓道出了一个事实:“当你取得胜利的时候,不要忘记这背后还有一双巨大的手,只是几乎没人看得到。”

2020年瑞典对华为的打压,终于让一个家族浮出了水面,为大家所知晓。那就是瓦伦堡家族。

互联网上搜索“瓦伦堡家族”这个名词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话:“瓦伦堡家族是一个媲美美国洛克菲勒、摩根和欧洲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团,一个延续了两个世纪的企业帝国。这也是一个世界顶级的社交家族。”

这一句话完全可以说明瓦伦堡家族的地位以及影响。

紧接着的一句话则令人生畏:即便显赫堪比瑞典王室,它终究是一个恪守“存在,但不可见”信条的隐形家族。

之所以会令人生畏,是因为这个家族静得像大海一样。平静时,空旷幽冥,汹涌时,激浪排空。

如果说,这次华为遭受打压,背后有瓦伦堡家族的影子,这就是“瓦伦堡效应”,那还不如叫做“幕后效应”。

诚然,发现了那双大手的人不多,那双大手也绝不是瓦伦堡家族这么简单。

有句话曾经流行于朋友圈:“十年寒窗抵不过金钱万两”,而同样对于这句话的回复也是很耐人寻味:“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

这次华为遭受的打压,就像这两句话狠狠地碰撞了一回。

先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人生履历和现在的寒门贵子差不多。

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靠近黄果树瀑布。

任正非家中还有兄妹6人,父亲任摩逊是乡村中学教师,任正非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高中就读于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都匀一中。

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父母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任正非的父母仍然坚持让孩子读书。

这个决定无疑改变了任正非的一生,可是众人不曾料到的是,这一决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样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1963年,任正非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父亲被关进了牛棚,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看望父亲。父亲嘱咐他要不断学习。任正非回到重庆后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自学完,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没错的,寒门贵子想要出人头地,上学是一条捷径。

接着就是白手起家,创建了华为,克服了重重困难,凭着过硬的质量,以及合适的价格,一度占据了市场,而任正非的人生也达到了巅峰,现在更是作为中国的门面出现,于国于己,都是一大幸事。

再看瓦伦堡家族。18世纪中叶,当瓦伦堡家族的开山鼻祖老老雅各布把自己的姓从“瓦尔堡”改成“瓦伦堡”时,无论是精挑细选还是无心插柳,他肯定预想不到“瓦伦堡”这个姓氏会在他去世以后的二百多年里,不断地书写传奇和创造历史,在瑞典其显赫程度堪比瑞典王室;其在世界的影响力,则又是瑞典王室所远不能及的。

人们不断用“帝国”、“王朝”等诸如此类的字眼来形容瓦伦堡家族,但似乎这并不足以完整地概括它的全貌。如今,这个家族已经历经了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前后共有5代掌门人带领家人同舟共济。

瓦伦堡家族创始人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

第一代: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1816-1886)成立瑞典首家私人银行——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

若要追溯家业之源,恐怕还是得归功于老老雅各布。他不仅给家族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姓氏,还在18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开始了家族在银行业和工业的创业之旅。这个家族真正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大家风范,则是在1856年,以老老雅各布的侄孙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创办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为标志。

后人认定1856年为这一资本帝国成立日,未免有点数典忘祖。当然,作为当时的北欧穷国瑞典工业化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安德烈的银行给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巨额资金,他的名字注定要名垂青史。

正如众多资料所述,安德烈是水手世家出身,做过海军文职官员,曾游历各国。他1837年到达美国新奥尔良,经历了美国经济危机,随即嗅出了银行业的诱人香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立志投身于此,但苦于缺乏资金。

精明的安德烈并不气馁,而是凭自己丰富的航海经验,看出了造船和航运业的发展前景,投资蒸汽船,专营横贯瑞典东西海岸的约塔运河航运线路,成功掘得第一桶金。19世纪50年代,瑞典工业化浪潮兴起,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由于当时瑞典法律禁止私人经营金融业,对银行业筹谋已久的安德烈回到瑞典,说服了议会,成立了瑞典首家私人银行——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即北欧斯安银行(SEB)的前身,被称为瑞典第一家现代银行。

北欧斯安银行大厦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到,1878年,由于在铁路上投入太大,资金周转出了问题,控股的铁路发不出工资,安德烈的银行一下子出现了信用危机,发生了连续三天的挤兑现象。情急之下,他想出了个险招,雇一名保安,穿着便衣,扛了一麻袋钱,向人们显示银行是有钱的。

然而实际上这个麻袋里装的全是1奥尔、2奥尔(100奥尔等于1克朗)的硬币,总共才不过1000克朗。另一招是让瑞典国王以个人的名义,在银行存进了1万克朗,这才暂时平息了这场挤兑。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政府出资修铁路,他得以及时撤资,才避免了破产。

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力挽狂澜,安德烈果然无愧于“掌门”这个称号。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功=自身的不懈奋斗+历史进程的配合,这个公式是完全成立的。

第二代:纳特·阿加森·瓦伦堡(1853-1938)和老老马库斯·瓦伦堡(1864-1943)兄弟俩分途并进

安德烈共生有四子,依次是纳特、古斯塔夫、老老马库斯(从老老雅各布开始到第五代掌门,这个家族中一共产生了三个雅各布、四个马库斯和两个彼得)、阿克谢尔。长子纳特是父亲安德烈的钦定接班人。

但1886年安德烈去世后,纳特发现父亲积累的家业不像想象的那么风光,他投资的工厂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独自苦撑了四年后,纳特将排行老三的老老马库斯召回家中,决定兄弟俩同患难共进退。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样的情谊不多见。

1909年,他创办了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1911年和1912年分别成立了北方银行和英国北方银行,1917年通过在瑞典LKAB矿业公司的投资,瑞典北部的铁矿开采权重归瑞典人的掌控之中。

斯德哥尔摩近郊的萨尔特舍巴登地区也是纳特一手开发的,他成立了斯德哥尔摩-萨尔特舍巴登公司,修建了从斯市到萨尔特舍巴登地区的铁路,并经营这条运输线。如今萨尔特舍巴登已成了各国游客去瑞典领略北欧风光的极好去处。

纳特的兴趣和特长不止于商业。自从将老三拉回家族企业之后,纳特逐渐淡出商界,于1911年将CEO职务留给了老老马库斯,专心政治生涯和公益事业。

和很多豪门子弟一样,不愿活在安排好的生活中,荣华富贵早已算不得什么,能够自由得做点想做的事,其实是他们内心最渴望的。时至今日,很多普通人也有这样情结,只是现实中似乎无法破解。

1914年至1917年,纳特担任了瑞典外长,登上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1917年,纳特创立了以他和他的妻子的名字命名的纳特-爱丽丝基金。

老老马库斯似乎生来就继承了父亲无与伦比的经商天赋。刚一涉足家族企业,他便承担了重组家族企业和发展控股工业的重任。与纳特一起,他改组了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将其业务扩充至构建多元化的控股工业网络。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瓦伦堡家族成了瑞典工业当仁不让的当家人。尽管瓦伦堡家族在瑞典社会中充当着领头老大的角色,瑞典还是于1916年立法限制银行持有工业公司长期股份。

老老马库斯当即成立了银瑞达投资公司,银行原持有的各大公司的股份悉数转入新成立的公司。银瑞达成立伊始便持有了瑞典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大多数股份,如斯堪尼亚和阿特拉斯等,他本人也分别或同时在ASEA、爱立信、Hydro、Orkla、PapyrusAB、StoraKopparbergsBergslag、SAS、SAAB、Scania-Vabis等大公司身居要职。

也许是家族传统使然,老老马库斯对政治的热爱使得他在“一战”接近尾声的时候,止步担任家族领袖。从1916年起,他陆续参加了双边和多边国际外交斡旋和仲裁调停,尤以打破了英国和瑞典之间签订的严苛商贸协定而为世人所称道。

他的银行总裁职务,则由外人约翰夫·纳彻曼森担任,他一直为瓦伦堡家族服务到1927年去世,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代:老雅各布·瓦伦堡(1892-1980)和老马库斯·瓦伦堡(1899-1982)兄弟

一个帮助纳粹转移黄金,一个亲近盟国纳特膝下无儿无女。1927年,老老马库斯的长子老雅各布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成为了家族继承人,但在1927年到1943年间,老老马库斯一直都在“垂帘听政”。

正如父辈纳特和老老马库斯一样,老雅各布和老马库斯兄弟俩分工井然:哥哥执业银行,弟弟则专注家族旗下的公司。一战后,经济萧条时期家族银行业绩突出,令瓦伦堡家族持有了瑞典多数重大公司的股份。

同时,他们还拥有数倍于其他股东的投票权,由此获得了公司的决策权。例如,瓦伦堡家族当时仅持有伊莱克斯公司4%的股份,却拥有94%的投票权。

二战期间,凭借瑞典永久中立国的地位,瓦伦堡兄弟在纳粹和盟军之间如鱼得水。老雅各布同纳粹德国来往密切,参加了新纳粹德国统治区的贸易谈判,他治理下的银行帮助纳粹德国转移了大批从犹太人那里掠取的大量黄金和其它资产。

老马库斯则表现出了亲盟国的态度,周旋于盟军之间。相较之下,罗尔·瓦伦堡,掌门兄弟俩的堂侄,在外交官身份的掩护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挽救了数以十万计的犹太人的生命。

1939年,陷入困境的Bosch集团为避免其在美国的子公司被美国政府收购而成为竞争伙伴,将子公司卖给了SEB。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SEB涉嫌帮助Bosch集团恶意持有美国子公司,面临被列入美国政府黑名单的境地。

1946年,老雅各布被迫辞去银行总裁职务,兄弟俩职务互换,老马库斯精力转向银行,对家族旗下公司经营的参与从此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曾经荣获瑞典网球冠军的老马库斯意志强硬。他42岁时才被家族任命为银瑞达主席,但没过多久就同哥哥交换了职位,老雅各布成为家族的总决策人。但事实上,在近半个世纪里,他才是瑞典经济的真正主宰者。

由此可见,格局的大小、眼界的宽窄会决定很多事情,但是超越格局和眼界的则是人的良心。

第四代:彼得·瓦伦堡(1926—)“如果没有彼得,这个家族恐怕15年前(即1982年彼得继任之前)就报废了。”

老彼得根本无意涉足家族企业,而且他的父亲——杰出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老马库斯,也根本无意培养他作为家族的第四代传人。

老彼得经常对朋友、商业伙伴甚至媒体说:“他(父亲)总是说我资质平庸,从来没有做过正确的事情。他常常吹毛求疵,让我总是很受伤。”

在老彼得之前,曾有他的长兄马克被寄予了承担家族大业的厚望。老马库斯一心要将财富帝国的储君马克培养成新一任领军人物,而老彼得只不过是一个不受待见的、边缘化的甚至连家族事务参与者都算不上的儿子。

但就在老马库斯兴致勃勃地推动SEB与竞争对手斯安银行的合并时,马克担心驾驭不了合并后的银行,压力过大,于1971年自杀身亡。

他的竞争对手强纳森如比评价他:“从来没有人赞扬过他,但他的确创造了瓦伦堡家族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经济学家尼尔斯也说:“如果没有彼得,这个家族恐怕15年前(即1982年彼得继任之前)就报废了。”

命运是公平的,当年不被看好的丑小鸭终于一飞冲天,笑到了最后。这里也可见,老天爷偶尔也会同你开开玩笑,而你接受之后的反应则会决定下一次老天爷同你会面时的态度。

第五代:马库斯·瓦伦堡(1956—)和雅各布·瓦伦堡(1956—)堂兄弟,使银瑞达总资产达到1552亿瑞典克朗

他们俩分别是马克和老彼得的儿子,同一年出生。他们是老彼得嘴里的“那些男孩们”,也是家族历史上第二对共同执掌家族大业的马库斯和雅各布兄弟。1997年,71岁的老彼得退休后,其职务由佩斯·巴内维克临时担任,后者于两年后辞职,而这对堂兄弟此时也已做足了领航家族企业走向新世纪的准备。

马库斯接任银瑞达CEO,时年43岁。雅各布和他的弟弟彼得都加入了银瑞达董事会。2005年雅各布任董事会主席,马库斯改任SEB银行主席。

在第五代掌门人的带领下,银瑞达开始致力于一批短期的“新投资”,如2003年银瑞达控股了Hi3G公司。同时,银瑞达也意识到,维护和巩固公司在长期控股的核心企业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他们为此采取了一些举措,包括2002年认购ABB、伊莱克斯、爱立信、SEB和WM-data公司发行的新股票。

瓦伦堡家族控制的企业

由于银瑞达长期投资的核心公司股票增值以及爱立信的优异业绩,公司资产也随之上涨。截至2007年12月31日,银瑞达总资产达到1552亿瑞典克朗,其中上市公司占投资额的81%,非上市公司投资额为19%。投资额度最大的公司分别是SEB、爱立信和阿特拉斯·科普柯,共占总投资额的40%。

可见团结是多么的重要,同样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与众不同,拥有典型的大局意识。

罗尔·瓦伦堡,他当时是一名瑞典外交官,“二战”中在匈牙利挽救了10万犹太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4年,年仅33岁的瓦伦堡被任命为瑞典驻匈牙利大使馆一等秘书。当时,他负有一项特殊的使命,尽可能多地挽救处于纳粹德国手中、极可能遭到杀害的大批犹太人的生命。瓦伦堡冒着生命危险,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为上万名匈牙利犹太人签发了瑞典护照,使他们逃离虎口。他的这一活动得到了美国的资助。

1945年1月苏联红军攻入布达佩斯之后不久,瓦伦堡失踪了。有人在1月17日看到他和一位苏联军官,乘车前往设在德布勒森的苏军司令部,之后便再也没有露面。

苏联方面在瓦伦堡失踪后的最初几天曾声称他处于苏联红军的保护之下,随即发表声明否认与瓦伦堡有过任何联系,后来在瑞典方面的一再催问下,苏方于1957年发表声明说,瓦伦堡已于1947年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在莫斯科的卢比安卡监狱。有人认为,苏联怀疑瓦伦堡是美国间谋因而将其逮捕。

由于没有任何有关瓦伦堡死亡的证明,苏联的声明并未使这一事件就此了结。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仍然不断有消息透露,瓦伦堡还活着。历届瑞典政府及瓦伦堡的亲属也不相信瓦伦堡已经死亡。瑞典政府曾多次与苏联进行交涉,苏方在多数情况下根本不予理睬,偶尔也重申1957年的声明。

1982年,瑞典政府就这一事件公布了详细的、长达13000页的文件,仍未能使问题得到澄清。但是纪念瓦伦堡的活动却在西方国家中不断发展,1985年1月17日,至少有25个国家的“瓦伦堡委员会”举行了纪念活动。当时,瑞典首相帕尔梅发表声明说,“瓦伦堡今天成为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

1981年,瓦伦堡成为美国荣誉公民,美国总统里根称瓦伦堡是一位“伟大人物”。

“像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誉”,这是种很高尚的美德,或许这些美德一时内不会带来任何收益,但是这比任何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东西都重要。

瓦伦堡家族,整整五代人的基业,很强大,几乎没人可以撼动,但是要注意的是,每代人所付出的努力绝对要大于大多数的寒门子弟,只是这种努力会常常被豪门的光环所覆盖罢了。

华为遭受的瑞典的打压,实际上也是任正非同瓦伦堡家族的对决,换言之也是寒门子弟与豪门贵族另一种形式的阶级斗争。

斗争的结果是:寒门子弟没有败,豪门贵族没有赢。这种结果则是瓦伦堡效应造成的。

要说明一下瓦伦堡效应:一方作为新生力量,另一方作为传统力量,双方肯定会较量一番,但最终的结果是双方成交替前进的方式,以竞争和合作的方式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谁也无法消灭掉另一方。

任正非和瓦伦堡家族正是分别代表了两种力量,一种是新生,另一种是传统,可是这就像左右手一样,谁也掰不过谁,最后可以达到的最好状态就是双手合十,互有来往但是也保持距离,联系紧密,可是也成见不同。

至于为何两种力量不会消失任何一种,原因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新生会成为传统,而传统也会接受新生。

这个案例带来的启示就是:当你取得胜利的时候,不要忘记这背后还有一双巨大的手,只是几乎没人看得到。

“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这是事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瓦伦堡家族的创始人是个水手,很普通的底层人民,所以这里也有一句话要送给寒门贵子:“一个名门望族不论有几代人的努力总有一个创始人,你也可以成为众多创始人中的一个”。

可是对于名门望族来说,也有个事实需要说明:任正非的爷爷很擅长做火腿,他爷爷那时的家境很好。所以不论是寒门贵子还是豪门贵族,其实最好的状态就是合作。

瓦伦堡是懂了,所以最后不论如何还是和华为和解了,而且再也没找过事,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自身。换句话来说,人家可能一开始就是在搪塞北美匪帮,可是北美匪帮不懂,他们只知道烧杀抢掠,什么快干什么,糟蹋完了也有人收拾,实在撑不住了大不了就跑路,这就是匪帮,实在是不可理喻,所以有时候要做绝一点。

就像是买东西砍价,说“再看看”永远比“便宜点”有效果,催上菜“不要了”永远比“快一点”来的快,虽说事情不能做绝了,可是有时候一副敢于舍弃的态度往往会更容易成功,而对于匪帮来说,该放弃的时候适当放弃,或许他们就懂得了什么叫做珍惜当下。

当然,为了这种合作,每个人都要努力,只不过寒门贵子如果想要成功的话,所付出的努力肯定是要比豪门贵族的要多很多,但是只有这样,老天爷才会敬你三分。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